中新网丽水11月3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在你心目中,旅游是什么?
身处生活节奏加快、传播方式巨变的时代,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幽默的回答,折射出摄影在旅行中的重要性。“人人都有照相机”的当下,影像艺术记录的旖旎山水、风土人情已成为风景变“钱景”的优良载体。
这一点,在有“浙江最大一片绿水青山”之称的丽水尤为显著。古堰画乡、云和梯田、缙云仙都、松阳古村落……从一张张照片到一处处景点,再到一个个景区,丽水不断以摄影为载体出圈。20年来,丽水举办10届摄影节,以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应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照片催生景区 摄影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的艺术共享空间内,挂着这样一张照片——下山的阶梯上,农户们肩挑扁担有序行走,两边的箩筐里装满了白色的高山萝卜。
摄影作品《出山》。傅飞扬 摄
“这张照片名为《出山》,由丽水摄影家吴品禾拍摄于四都乡榔树村,曾获得奥地利超级国际摄影沙龙铜牌奖。”松阳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毛进军介绍说,早在20年前,他就感受到了摄影艺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当时,村民们1斤萝卜只能卖2毛钱,这张照片出圈以后,大家知道这是货真价实的高山萝卜,品质更好,1斤卖到了5毛钱。”
一张照片成就一个山村。当“沉睡”的土地“邂逅”摄影,丽水乡村的振兴之路便再添浪漫的一笔。
2013年,坐落在群山中的遂昌县大柘镇车前村举办了一场国际摄影大赛,原本毫不起眼的泥瓦房、梯田等,成为摄影家眼里的“新宠”,车前村也成了摄影旅游的目的地。
次年,车前“摄影文化村”揭牌,成为丽水诞生的中国首个“摄影文化村”,吸引大量自驾游爱好者与摄影师前来。如今,村民也从中发现商机,民宿、咖啡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多年来,该市打造了一批极富吸引力的摄影创作基地,已建成国家级、浙江省级、丽水市级摄影创作基地37处。
一张照片催生一个景区,在风光旖旎的丽水已成为常态。2001年,位于云和县的云和梯田因摄影师郑建文的照片《云海梯田伴日升》走红。
10年后,集旅游休闲、摄影观光、民俗欣赏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和梯田景区建成。游客乘坐缆车抵达观景台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刘丽莉记录云和梯田的摄影作品分列两旁,“春来水满田畴,夏至佳禾吐翠,金秋稻穗沉甸,隆冬雪兆丰年”的梯田四季图景令人沉醉。
春天的云和梯田。刘丽莉 摄
云和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吕周亮告诉中新网记者,云和梯田景区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181家,创成浙江省级农家乐集聚村4个,助力2000余位村民实现就业。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云和梯田景区吸引游客3万余人,实现景区增收500余万元、村民增收600余万元;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其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单日最高营收突破200万元。
1983年,吴品禾的《仙境》让缙云仙都名噪天下;2015年,俄罗斯摄影师普罗辛·弗拉基米尔取景于丽水古堰画乡的《河流之上》惊艳全球……在丽水,类似的故事不在少数。光与影交织,点亮了乡村振兴路。
光影呼唤创客 年轻力量推动文旅融合
这几年,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鲍朝火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村里的西餐厅、咖啡吧、书店、茶社等新业态不断增加,古村落有了新气象。与此同时,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村庄比以往更显活力。
陈家铺村“春晓”民宿主鲍培钧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曾在杭州从事餐饮行业的他看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与广阔的旅游市场,选择回乡激活闲置老屋,开办民宿。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晒谷场,我们春天晒笋干,夏天晒端午茶和粽叶,秋天晒萝卜干,冬天晒红薯干。晒秋的场景加上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鲍培钧说。
2019丽水摄影节期间,松阳古村落成为唯一的乡村展区。一座座古宅被打造成一个个摄影展览馆,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视觉体验,令城市居民心驰神往,也再次为当地乡村振兴“燃”上一把火。
鲍培钧介绍说,今年2月,“春晓”开始动工,在中秋国庆“双节”前投入运营。“房间价格在800元至1300元,我们‘双节’期间都是满房,大家住在这里,能看到整个村子的风光,吸引了很多上海、江苏的游客。”
陈家铺村一景。丽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仅在四都乡就有10多个摄影家打卡点,每年有60余万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曾经需要挑着担山下销售农副产品的村民,如今都过上了‘家门口’摆摊赚钱的生活。”毛进军说。
光影“生金”的故事,同样在风景如画的云和梯田景区上演。
2016年3月,青田人谷小杭第一次来到云和梯田,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袅袅炊烟,坑根村的美丽与神秘,恰如她梦中童年的村庄。于是,谷小杭在村里租下几幢老房子,经过1年多的改造装修,民宿“云谷山房”正式开张。
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以上千元的价格入住“云谷山房”,坑根村里许多外出的青年也陆续回乡创业——眼下,当地共有民宿(农家乐)11家,床位96张,100多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民宿产业的发展。
崇头镇副镇长季国林说,云和梯田附近的下垟村里,很多村民吃上了“文旅饭”:有的专门为民宿提供蔬菜、土鸡、咸菜、笋干等产品;有的应聘到云和梯田景区,帮忙收取门票或维持秩序;还有的摆个小摊,向游客出售冷饮、副食等,1天的收入最高可达1000元以上……
11月6日,2023丽水摄影节将在丽水举行。届时,云和梯田、缙云仙都、松阳古村落等旅游目的地又将迎来一大批摄影爱好者,用镜头“点亮”共同富裕之路。
而放眼更长远的未来,丽水国际摄影名城发展规划(2021—2030年)指出,摄影在提升城市品牌、赋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提高民众幸福感等方面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丽水摄影将催生出更多“山水裂变”,未来大有可为。(完)
中新网常州11月3日电(记者 唐娟)3日,“只此湖湾青创未来”2023“湖湾”青年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常州市的西太湖畔举行。各级团组织负责领导,各领域专家学者,海内外青年代表等数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交流分享如何打造一座更适合青年创新创业、安居发展的梦想之城。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岳伟,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司勇,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张永意,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崔景贵,共青团常州市委书记陈海元等受邀参加论坛开幕式。
“湖湾”青年发展论坛开幕式,向海内外青年发出青春邀约。 唐娟 摄
“武进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一名,这里充满了活力,更充满了希望。”乔俊杰表示,“我们正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未来梦想之城,让武进成为青年筑巢栖居的‘最优选’。”
近年来,常州培育了“95X”产业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产业上具备独特优势,为青年人才梦想腾飞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纵深推进“汇智、优创、港湾、乐享、国际”五大行动,常州武进区牵头成立了“两湖”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让青年人才切实感受到武进的产业热度与政策温度。
常州市武进区委副书记、副区长赵钢发布的武进面向青年人才的政策“大礼包”中,不仅包括了覆盖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需求的30项“十全”服务,还有政府直投、总规模1亿元的科创人才基金,以及为大一到大四学生量身打造的全过程服务的“龙城青年学子专属礼遇”等,助力青年全成长周期培育。
不断深化的服务青年举措,旨在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在常州安心安家、舒心成长、全心发展。
青年代表分享各自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共同成长的体会。 唐娟 摄
在圆桌论坛上,来自江苏三座城市的青年代表分享了各自走出“象牙塔”与城市共同成长的体会。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要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既要积极拥抱现代化,也要充分尊重传统。与一、二线大城市相比,我们要善于发现县域城市的文化特质与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毕业于伦敦大学的江苏无锡青年人才代表周奕铭敏锐地注意到县域城市特有的发展优势。
身为江苏南通首家MCN机构创始人的网红青年吴秋瑶也认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城市的文化氛围营造和提升。“这不仅仅是输出城市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鼓励青年人‘走进来’的吸引力。”作为一名服务乡镇的基层工作者,荣获了2022年常州武进区“菁选计划”优秀青年干部人才称号的章玉兰提出,“县域城市更要加大力度解决乡镇青年所需所盼:比如优化乡镇居住环境,用活青年人才互动机制,常态化开展青年人才交流座谈。让青年人才既愿意来、更愿意留。”
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一名基层设备管理员到公司制造总监的逆袭,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鼓励青年人才,“没有一片创新的热土,没有创新的种子,没有好的环境,就不可能成就一片创新之林。随着各方面环境的迅速进步,我相信我们年轻科研人才会更愿意扎根这里,与城市共同成长。”
据江苏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师、两湖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周密介绍,自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以来,该学院课题组积极与属地政府开展合作,聚焦城市对青年吸引指数,对常州青年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这样的科学监测,让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细分青年群体生活工作发展需求点,了解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经验,进而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有更准确的把握。”(完)